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资讯 - 正文

国广清科喜增华为、海光等5项国产信创平台兼容性互认证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随着数字与信息化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信创产业应运而生,在核心芯片、基础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服务器等领域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近日,国广清科的隐私计算产品“青稞隐私计算平台”相继完成了华为Kunpeng920,海光3000、5000、7000系列CPU,兆芯ZX-C、ZX-C+、KX-5000、KX-6000、KH-20000、KH-30000系列处理器和CentOS操作系统软件V7.9,中科可控H620、H610、H320、H520、H210 服务器及R62系列、R52系列、R32系列,及长城超云服务器等系列产品的国产化兼容性适配认证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广清科青稞隐私计算平台具有高适配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优势,也标志着国广清科在信创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华为鲲鹏兼容性认证

鲲鹏920处理器是华为自主研发和设计的高性能处理器,采用多核架构,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强大算力,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多样性计算、绿色计算的需求。

双方兼容性测试严格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软硬件环境,在性能、功能、兼容性、可靠性、功耗、安全性上开展多项测试。国广清科隐私计算平台完美兼容Kunpeng芯片指令集,在基于鲲鹏处理器的环境中运行稳定、性能优异,更好满足用户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应用需求。

海光兼容性认证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光全系列CPU产品是国内先进的x86架构的高性能通用处理器产品,专为任务关键型实时分析、5G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金融证券、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而打造的,具有多核心、高性能、低功耗、安全可靠、生态好等特点,产品已经大量应用在电信、金融、教育、科研、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

经双方联合测试,国广清科青稞隐私计算平台V2.6与海光3000、5000、7000系列CPU兼容性良好,可以可靠、稳定、高性能地运行。此次,国广清科完成海光 CPU 生态兼容性认证,标志着国广清科青稞隐私计算平台V2.6在国产兼容、适配上再次迈上新台阶,这佐证了国广清科产品具有高性能、高兼容性、高可靠性的特点。未来,国广清科将继续做好产品与技术自主创新,与各领域合作伙伴一起优势互补,加速推动技术生态良性发展。

兆芯兼容性认证

兆芯是成立于2013年的国资控股公司,掌握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芯片组三大核心技术,具备相关IP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兆芯坚持自主创新与兼容主流的发展路线,凭借成熟的软硬件生态,为用户提供性能卓越、兼容性优异且安全可靠的通用处理器和芯片组等产品,支撑国家产业信息安全,助力国家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自成立以来,兆芯已成功研发并量产多款通用处理器产品,并形成“开先”PC处理器和“开胜”服务器处理器两大产品系列,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并达到行业主流同等水平,产业化成果突出。

经过双方共同严格测试:青稞隐私计算平台在兆芯ZX-C、ZX-C+、KX-5000、KX-6000、KH-20000、KH-30000系列处理器和CentOS操作系统软件V7.9平台上功能、性能、兼容性、可靠性、稳定性,可满足用户应用需求。

产品兼容互认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共建信创产业生态圈,形成自有开放体系,以及推动我国信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广清科作为隐私计算全栈基础设施提供商,始终坚持自己“隐私计算技术平台 +数据服务 + 场景应用 =数据跨域应用创新云平台”的定位,积极探索信创产业发展新模式。

公司旗下的青稞隐私计算平台基于两大引擎提供能力,具备4大核心技术功能:联邦学习(FL)、隐私求交(PSI)、隐匿查询(PIR)、多方安全计算(MPC),通过密码学、人工智能、可信硬件等方式,实现“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成为国内首个结合低代码业务中台、云通讯能力的隐私计算全栈基础设施平台,目前正与汽车、金融、消费等多领域头部客户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解决数据安全及数据价值共享难题。

一直以来,国广清科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持续发力国产化生态合作共建,以扎实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产品体系,积极助力国产信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

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行业标准的适配和接入,目前的产品,按照包括IEEE、国家信安标委、金融信标委在内的十几项标准规范开发,合规方面覆盖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证了平台产品的规范性以及跟异构产品的互联互通场景下的技术可行性。

未来,国广清科将继续围绕服务所有明文数据“不能、不愿、不敢”出域的业务场景,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保障数据以“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流通。除“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特性外,控制数据的用途以及用量,进而做到数据“用途可控可计量”。在应用实践中,融合区块链技术来强化在“数字身份、算法、计算、监管”等方面的信任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的确权、定价与交易的可信体系建设,实现“数据可用不看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最终目标。